欢迎进入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

用户名: 密码: 登录微信扫码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教学管理>>两组活动>>正文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时间:2017/4/11 17:20:07来源:本站阅读:2465次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健康年级语文听课、评课活动

2017328日,我校举行了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研活动,一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及有关主管教学的行政领导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语文组青年教师杨琴和孙汝雯老师分别执教了《咏华山》和《乌鸦喝水》,两位老师从备课到课堂的展示整个过程都作了精心的准备,为我们展示两节各具特色的公开课。

第一节课由杨老师执教《咏华山》。在课堂教学中,杨老师通过图文结合,反复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华山的高,整节课主线清晰,层层递进。第二节由孙老师执教《乌鸦喝水》,孙老师在这节课中紧紧扣住课文内容和中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在理解语言美的基础上体会乌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 

课后,语文组组长周琳老师及时组织听课老师集体评课,周老师以丰富的经验总结,全面总结了此次公开课教学的优点和可提升的地方,并结合一年级教学的特点,向与会的老师提出这样的疑问“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做到理清主线,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呢?”参加听课的老师畅所欲言,积极集合自己的教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推动了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创新性工作的持续开展,让老师们在合作教学的群体中相互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更为我校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撰稿:黄雪梅

《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杨琴

教学目标:

1.识写7个汉字,尤其是“华”、“间”和“岁”;掌握一个山字旁。【重点】;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 借助图画,依托观察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重难点:借助图画,依托观察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字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以旧引新初识诗人

1.以《咏鹅》引出课题,理解“咏”字,识写“华”并知道“华”是多音字。

师:(出示“咏”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还记得我们刚学的哪首诗的题目中有这个字?谁能带我们背一背?(师引出《咏鹅》教识“咏”字并引导学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这篇课文要咏什么呢?(引出”咏华山“)

师:这个”华“字还有一个读音,谁知道?(讲解两个“华”的运用并请一两个孩子组词。)

师:(出示古诗《咏华山》)我们来当诗人比一比谁读得好。

2.配乐并以师生竞赛的形式吟诵古诗《咏华山》。

师: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这样一首有名且流传至今的古诗是一个孩子写的。

3.出示第一自然段: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学生提问,设疑诗人,并引出文中最后一段。

4.(出示最后一句:这个孩子就是宋代的寇准,那时才八岁)识记由“宋”“寇”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活动二  设疑诗句引入文本

1.每首诗中都藏着一幅美丽的画,寇准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他作出了这样一首诗?跟随小孩(寇准)和先生一同去登华山,去山顶上寻找答案。

出示华山的图片,配音欣赏(借助图片,初步感受华山的险峻和高耸。)

师:看完图片,说一说你心中的华山是什么样的?(引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2)通过图片和数据的比较,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高,并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3)再次出示华山一些险峻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登上华山的不易与困难,从而理解“艰难”一词。

4)在文中画出描写华山高耸的句子。

(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利用斜线,引导孩子读好读准句子。

活动三  借助板书理解诗意

师:远远近近的山是怎样的样子?(通过学生的描述,师在黑板上画出山型)

师:(出示太阳图片)太阳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要把太阳贴在离山最近的地方?

师:山腰间是在山的什么地方?(指导学生理解腰间,并在相应位置画出白云。)

1.再次出示古诗,借助黑板上粘贴的画面,指导学生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师:看到如此美丽、高大及险峻的华山,你最想说什么?

师:寇准看到如此的华山,也抑制不住心中的这份激动之情,而书中的那一个词最能体现寇准此时的心情呢?(引出词语:情不自禁)

师:于是,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这首古诗(直接出示古诗《咏华山》)。

2.让学生用一句话夸一夸寇准,引出先生对他的称赞。

师:他的先生是怎样称赞寇准的呢?(引出句子:“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3.借助粘贴的图片及关键词尝试背诵课文。

活动四 写字指导

师:寇准这么小,就可以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新的生字。看看谁能做到下面三个要求。用眼看、用心记、认真写。

1.课件出示生字“间”和“齐”。

2.学生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坐好姿势认真书写。

  

《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新课标提出要着培养孩子的想象与情感能力,那么在文包诗的教学形式中,既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又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但学生年龄较小,且学习《咏华山》这篇课文之前,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去过华山,那么应该如何让他们去感受出华山的高与险呢?针对这一情况,我决定利用直观图片、与身边事物数据对比、有动作表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及与孩子们一起来画一画课文中的华山等方法进行教学。紧扣“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游戏活动、诵读领悟、体验成功”的思想进行教学,感触颇深:

    一、读中感悟,创设意境,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这一句时,我利用直观的图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采用数据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配乐读、比赛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法,品味语言。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利用板书创设出与诗文相对应的情景画面,再利用这情景画面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二、释词悟诗,体会华山之高。
    在教学活动中,我不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句,但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试讲时,很多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地把描写华山高的句子找出来,但在与诗句对照时的语言还是表述不清。在汲取很多教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在教学中通过帮孩子们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一定地引导。 例如:文中“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个句子,我们先让孩子们说一说山腰是山的什么地方,他们都能够表述出山腰就是山的中间,山高度一半的位置,教师进一步引导,白云都在山的中间飘着说明了什么,这样孩子们很自然地感受出山的高。同样的方法,引导他们抓住“除了……都……”“远远近近”“显得”等关键词语,并借助课文插图,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华山的高,此时再来朗读课文时抒发的感情也就与文章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
三、学科间整合,受到美的熏陶

   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咏华山》一文将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集于一体。在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知华山语言美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梳清字理,趣味识字
  识字写字,是本学期学习的重难点,也是我在教学方面的重点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让学生在了解字理的情况下,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虽是一年级,但相对于上学期相比,识字量可谓是猛增。形象思维为主导、思维较为活跃是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让他们说说如何记住这个字,他们喜闻乐见,也经常会用换字、顺口溜、小儿歌,甚至是根据字的外形特点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识记。虽然这些方法加深了孩子们对字的记忆,但需要老师的调控,在老师帮助孩子理解了这些字在字典上的本义及它们造字的规律下进行识记,否则就会“异想天开”,且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不能让孩子们毫无目的的去说,否则课堂任务无法完成。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孙汝雯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 谈话导课。

昨天,我们大家一起初学了《乌鸦喝水》一课,和小乌鸦见了面。(课件出示伴有乌鸦叫声的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故事,现在,小乌鸦衔来了许多字词卡片来考考大家了,小朋友们有信心过关吗?

2.复习检测。

(课件出示字词卡片) 开火车认读。                                                        

3. 区分“渴”“喝”。

二、情境再现,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并思考:乌鸦遇到了哪些困难?

2.同桌讨论、交流。(师相机板书:找水喝,喝不着

3.师点拨:

⑴“口渴”的教学。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口渴”时的感受。

⑵“到处”的教学。

学生观看乌鸦飞来飞去找水喝的动画,想一想:乌鸦为了找水,飞过了哪些地方呢?谁能演一演“乌鸦到处找水喝”?

⑶朗读指导。

乌鸦找了这么多地方,真不容易。该怎么读呢?请打开书,把课文的第一句话读一读。要求学生学学乌鸦的动作、表情,边飞边读。(师评价、鼓励)

乌鸦终于找到了水,你们看,(课件)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只口渴的乌鸦,你会说什么呢?心情怎样?抽学生以高兴的心情读第二句。(学生评价)

⑷虽然乌鸦找到了水,可是乌鸦却喝不着水,知道为什么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请勾出来。

⑸(播放乌鸦看到水,找到瓶子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瓶子及瓶里水的多少,并用手指当乌鸦嘴伸向课前准备的装有水的透明瓶子,来感受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

⑹此时,乌鸦的心情怎样?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⑺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段:

1. 小乌鸦没有被困难吓倒,它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继续默读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 全班交流。(师相机板书:想办法,喝着水

3. 思考:乌鸦是怎么放石子的?(理解“一个一个地”的含义)我们也学着乌鸦的样子试一试。请大家注意观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4.交流。

瓶子里的水是一下子升高的吗?书上是用哪个词来描述的?

5.说话训练。

你能用“渐渐”一词说一句话吗?

6.朗读指导。

(强调许多、一个一个、渐渐、喝着水了)

7.有感情地齐读二、三自然段。(师评价)

三、合作讨论,拓展思维

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为什么?(师相机板书: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

2.乌鸦的这个办法好吗?要是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怎么办?

3.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4.师小结:乌鸦聪明,同学们更聪明,通过认真读书,积极开动脑筋,不但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而且,就是瓶子旁边没有石子的情况下,也为乌鸦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

、盘点收获,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2.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做?

五、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故事新编:在瓶子旁边没有石子的情况下乌鸦是怎么想办法喝到水的。

板书设计:

                     

8.乌鸦喝水

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 

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算不上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初步确定以朗读体悟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找水喝“到”喝着水“这一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读懂故事阐述的基本道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在设计《乌鸦喝水》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重在在分析指导课文及朗读课文上,让学生们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来理解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乌鸦的善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我先复习前一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回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接着运用朗读法、课件演示法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紧紧围绕乌鸦口渴了——想喝水——喝不着水——怎么办——动脑筋——喝这一线索来展开课文的分析。我学生独立思考想象的权利和时间交给了学生。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抓住了”口渴“”到处“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想象”乌鸦四处找水“的情景,体会乌鸦口渴难耐的着急心情。这样设计是把学生变成课文中的主人,把文中的重点词”到处“变成了生活中的形象。 并设计了让学生仔细观察瓶子及瓶里水的多少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用手来比画瓶口的大小来感受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再体会乌鸦的心情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学习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让学生观察石子投入瓶子后水的变化使得学生对”一个一个“理解更加形象化,进而感受”渐渐“一词的意思,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便于学生对这些抽象词的理解,并让学生学着用”渐渐“说一句话,积累了语言,提高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重视课文朗读但朗读指导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没法进行在本节课中,自己虽然渗透了一些新的课程观念,但还不够放手,今后还需要不断学习,好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杨老师执教:《咏华山》

孙老师执教:《乌鸦喝水》

全体健康年级语文老师在研讨 

扫描二维码

返回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