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

用户名: 密码: 登录微信扫码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教学管理>>两组活动>>正文

求真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二次活动

时间:2016/10/20 15:06:31来源:本站阅读:1336次

20161012日,沈鑫老师执教了《乘加、乘减》一课,我们数学教研组的数学老师齐聚一堂,向沈老师学习,并且在课后对沈老师的课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沈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设计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听完我们的建议之后,沈老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还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认真地进行了修改。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完善的课堂,相信我们老师在团队的努力下,一定能不断地进步!

沈老师的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和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了解乘加、乘减算式计算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算式的得数。

2、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

学生初步体会一些简单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探索规律中感受数学的奇妙,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1-4乘法口诀

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前面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呀?

那你们都记住了吗?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老师报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好不好。我来看一看,哪一个小组坐的最好,听一听,哪一个小组报的最响,最齐。下面,开始!

一二(         三三(        二三(    

三四(         一一(        二五(    

二二(         三五(        二四(    

看来大家都掌握的不错,值得表扬,给自己一点掌声。

二、情景导入

ppt展示情景图

都说秋高气爽,看外面迷人的秋色,兔妈妈决定带兔宝宝去外面呼吸新鲜空气,瞧,他们在那里呢?

蹦蹦跳跳,一阵欢快过后,贴心的兔妈妈关切地问她的孩子们:“玩了这么久,宝宝们饿了吗?”

兔宝宝们齐齐点头。

兔妹妹说:“我要吃2个胡萝卜。”(修改:将兔妹妹的话移到最后

兔大哥说:“我要吃3个胡萝卜。”

兔二哥说:“我也是,我也要吃3个胡萝卜。”

兔三哥也不甘示弱:“那,我也要3个。”

此刻,兔妈妈也有些疲惫了,聪明的你们,能帮兔妈妈算一算,看兔妈妈要准备多少个胡萝卜?

提问: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列一道加法算式求解。

指名回答,板书连加。(单位和答)

(要求用连加,前面我们学过了乘法口诀,仿佛没有用武之地,有没有小朋友能用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修改: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计算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请学生回答题目的同时具体问问,列式的想法,进而展开具体的问题,3乘3是什么意思,再加2又是什么意思,3乘4又表示什么意思,减1表示什么意思。不出现加号在乘号之前的情况。)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乘加,指导,点一点每一个3,圈一圈,有几个几(3个3相加),可以用乘法,要求所有的胡萝卜,就是要合起来,合起来用加法,只要将两部分加起来。

板书乘加。(单位和答)

如果兔妹妹也吃3个胡萝卜就好了,这样就有几个3了?可以列什么算式?

但是这样求出来的胡萝卜数对吗?为什么,因为我们给兔妹妹多算了1个胡萝卜,多了就要怎么样?去掉,去掉用什么算法?减法。

板书乘减。

和连加一样,这样的算式也有自己的名称。这样的又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数学上我们称之为乘加,考考大家,那又有减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乘减)。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先算了什么,再算了什么?谁来具体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点名学生回答。

归结: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记住了吗?记不住,老师再给大家一个小技巧,这两种算式分别叫什么?

都是什么在前,什么在后?乘法。加法和减法。

大家都掌握了吗?

修改:回忆过程,不过分强调运算顺序,只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中的事理理解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小试牛刀: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1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你的话表述一下题意吗?

你能列出三种算式吗?(连加、乘加、乘减)

你为什么这么列式,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板书:4+4+4+1=13(条)

 4×3+1=13(条)

 4×4-3=13(条)

修改:列式结束,让学生说一说其含义。对于有困难的还可以放宽要求,再具体到列乘加、乘加和连加。

三、练一练

教材第32页第1、2、4题

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4×5+2=22

2题,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

归结: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4题,先让学生说规律,接着画5个圆,再根据前2个问题看图列式。

修改:教师首先示范圈一圈,然后让学生圈一圈,明确做题要求,具体感受规律。

交流:你列的什么算式?(板书算式)怎样想的?

3、5题,学生自填,交流得数,板书。

第三题你是横着算的还是一列一列竖着算的,为什么?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加、乘减,你觉得乘加、乘减对我们的计算有帮助吗?有什么帮助,可以具体说一说吗?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3

                   4个3相加

3+3+3+2=11(个)           4+4+4+1=13(条)

               3个3

3×3+2=11(个)             3×4+1=13(条)

3×4-1=11(个)             4×4-3=13(条)

 

 

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教材没有吃透,需要好好研读,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该为避免学生列出加、减号在乘号前面的情况,将兔妹妹吃两个放在兔哥哥的后面。在题意表达上,兔哥哥和兔妹妹要吃的萝卜,只是用简单地用语言阐述,没有考虑到现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假如用直观的胡萝卜展现,学生将更容易理解明白题意,同时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其次,还可以创建能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例如:四只小兔,每只小兔都吃3个胡萝卜,自然而然知道有4个3,并列出乘法算式4×3,进而在原题上进行修改,因为最后一只小兔子比较小,吃不下3个胡萝卜,只能吃下2个,然后让学生思考,交流,可以很顺畅地引出乘加、乘减。第二题的课件上鱼的条数不够清晰。

(二)教学过程反思:

创设研究型情境是好的,但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有思想上的碰撞。过多地引导了,学生自主思考未能体现,更偏向于灌输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注重,需要多看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学习他人的设计以及语言表达。对于例题的教学太快了,每一步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应该让学生多说,多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指明意思,自己展开阐述,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慢慢来,有一些要求相对超前了,应该让学生吃透再展开,过于赶了,以至于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在口答时候的错误,以及后面的沟通显得有一些困难。在习题练习的时候,想想做做的第二题可以再改善一下,同桌两人进行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想想做做第四题应该更具体一些,教师先示范圈一圈,然后再让学生具体圈一圈,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解决相类似的题目。教学的时间把握上有所欠缺,课堂的最后需要进行一下小结。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的表扬应该更明显一些,给予肯定,给予其自信,也是一个好的模范作用,实际性的如掌声,言语称赞等等,更要形式多样。

改善措施:

多学多看,好好研读教材,多借鉴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言语表达,多注重细节,给学生多一些自我消化、自我吸收的过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时间把控上要注意,课堂纪律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进行调整改善,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适时,给一些掌声和言语表扬是十分需要的。

 

 

本组教师的点评:

周善伟:

优点:1.强调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本课的教学做好知识准备,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

2.学习方式好。创设的情境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体现了研究性学习

3.对练习知道很认真。注重练习及时的巩固性

缺点:1.情境的设计中出现了问题

2个胡萝卜的可以放在后面,可以这样设计:先是几只兔子都吃了3根胡萝卜,请小朋友列算式,再将题目改成兔妹妹吃2根胡萝卜,再请学生列式,将例题变形,这样乘加、乘减很容易就出来了,体现出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建议新教师平时多看看特级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2.课堂时间不足,一味赶进度。

例题的教学是一个建模的过程,所以例题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吃透,比如沈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问清楚算式中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在教学时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这样列式的原因。

3.课堂进行到后面,感觉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太融洽。

4.练习时问的问题太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佘正欣:

沈老师以故事导入,吸引孩子注意力,能让孩子积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教学过程中出现个别问题:更改孩子列式顺序,未能遵照孩子思考过程教学;孩子答题错误時未能及时发现;下课后学生已无太大学习兴趣,应及时下课。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的给孩子思考时间,让孩子参与探索,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孩子的思考。

毛成凤:

沈老师以故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让学生根据题目列式时考虑到了一个问题两种解法,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练习的时候沈老师强调练习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

但是,我认为,沈老师设计的故事情节可以将兔子吃的萝卜用直观图表示出来,效果会更好。在进行金鱼这一题的分析的时候,有小朋友分析错了题目意思,但是沈老师没有注意到,导致学生自己完成的时候,对到底有几条鱼不清楚,建议沈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将要问的问题想清楚,另外再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扫描二维码

返回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