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正文
以课为媒,共研语文之美
——东山片小学语文“秋实杯”赛课活动
10月24日,东山片小学语文“秋实杯”赛课活动在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顺利开展。在活动中,老师们以课本为舟,以智慧为桨,带领孩子们在语言文字中遨游。让我们见证了老师们教学灵感的碰撞,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第一节课是江宁实验小学(金箔路校区)冯老师带来的《鸟的天堂》。本节课以“朗读”为主线,教师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品味文字。在教师精准的范读与适时点拨下,学生们逐渐读出了榕树的静美与群鸟欢腾的动感,课堂书声琅琅,情感充沛。这堂精彩的朗读指导课,不仅让学生沉醉于文字之美,更有效提升了其语感与审美能力。
第二节课是来自江宁科学园小学的姚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姚老师的课流畅自然,字词教学扎实。通过镜头的切换让孩子们重点聚焦母亲工作的厂房、母亲望向我时的疲惫姿态和立即投入工作的忙碌状态,在动情的朗读声中带领孩子们体会慈母的深情。最后的小练笔,不仅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和后悔,更训练了反复的写作手法。整节课堂结构完整,衔接自然,朗读训练充分,在有阶梯的朗读中,孩子们的体会也更深了。
听东山小学胡老师的《忆读书》一课,如沐春风。教师以冰心的读书经历为线索,巧妙串联“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探寻读书的意义。课堂上,教师将识字与文化浸润结合;又借助语音资源,播放《三国演义》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经典魅力。整堂课以读促思、以思导学,将语文要素与生活体验巧妙融合,尽显语文课堂的人文温度与教学智慧。
在上元小学王庆文老师的语文课堂上,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带着银圈,握着钢叉,鲜活地向同学们走来。同学们在王老师的引领下,穿越书本,与闰土一同在“雪地捕鸟”,去“海边拾贝”,于月下“瓜地刺猹”,在“沙地看跳鱼儿”。王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更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为指导,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份对童年挚友的深深怀念。
下午第一节课上坊新城小学的夏老师带来了《古人谈读书》这节课, 整堂课充满语文韵味与教学巧思。教师紧扣“古人读书智慧”核心,以新课标为纲,将文本解读与素养培养巧妙融合。教学中,夏老师先带着孩子们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又借助小组活动让学生探究古人学习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古人的读书态度,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正确的阅读理念,真正实现了“以文育人”的教学目标。
接着,上坊中心小学的夏老师带来的《伯牙鼓琴》也让听课老师们印象深刻。夏老师用娓娓道来的语言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千年前的故事。在指导初读环节,夏老师不急不缓,耐心指导孩子们正音和朗读节奏;在精读环节,夏老师用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创设“高山”“流水”的意境,在恰到好处的配乐中,孩子们听着读着,感受着伯牙与钟子期之间动人的情谊。
竹山小学的赵婷婷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赵老师教学语言十分亲切自然,从国庆出游谈起,分享苏杭景色美不胜收,被称为“人间天堂”,自然地就谈到了“鸟的天堂”,开启了本节课的学习。整节课,赵老师带着学生边读边说,深入文本,感受榕树的茂盛和鸟儿的热闹场景,并引导学生从傍晚与早晨两个不同时间段来体会鸟的天堂的静与动,感知那里无处不在的生命力。最后,通过一个小练笔,学习作者描写鸟儿活动的方法。
听江宁实验小学(上元大街校区)的刘老师《慈母情深》这堂课时,仿佛跟着刘老师走进了文中那个闷热嘈杂的厂房。老师全程情绪饱满,讲至母亲“龟裂的手”“疲惫的眼神”时,语气里的疼惜与动容自然流露,瞬间让课堂入情入境。她没有刻意说教,却用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让学生跟着文本节奏,一步步触摸到母爱的厚重与细腻。整堂课如一股暖流,既展现了语文教学的温度,更让“慈母情深”四个字深深印在每个人心里。
文靖东路小学的周老师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从单元导语、介绍鲁迅资料开始,引导六(3)班的同学们梳理比较的陌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随后,周老师重点聚焦“看瓜刺猹”这一经典场景,通过细腻的文本分析,带领学生在读中感受闰土的机智勇敢与见多识广。同学们在品读中,逐渐勾勒出那个月光下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鲜活少年形象,深刻体会到了鲁迅笔下人物的独特魅力,收获颇丰。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