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

用户名: 密码: 登录微信扫码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教学管理>>两组活动>>正文

创新赋能促发展 专业引领启新程——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第五次教研活动

时间:2025/4/30 9:33:21来源:江宁区晓庄实验小学阅读:126次


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2025年4月29日,江宁区小学体育学科“青年教师研修班活动”在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成功举办。江宁区体育教研员、体育学科中心组成员以及新一届学科带头人、学科优秀青年教师齐聚一堂,通过课堂观摩、专题讲座、互动研讨等形式,围绕“实践·创新·赋能”主题,共探新时代体育教育发展路径。

一、开班仪式:锚定方向,凝聚共识

江宁区体育教研员李加喜在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是区域体育教育发展的“先锋力量”,肩负着引领学科创新、辐射教学成果的责任。面对新时代教育变革,青年教师需以“实干”为基、“创新”为翼,既要扎根课堂实践,又要主动拥抱技术革新。李加喜老师还对本学期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号召全体成员在区学科中心组的带领下,形成合力,推动江宁区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课堂展示:以生为本,深耕课堂

第一节课是由张凯老师带来的水平二《小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张老师以篮球明星姚明的故事为课堂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努力学好篮球,积极参与篮球学练的兴趣。课堂上张老师以“看图说话”式的游戏环节进行准备部分,让学生能在游戏中复习前课内容,同时又能为本课内容奠定基础。正式部分,张老师以篮球训练脚步垫贯穿整堂课学练,以运球打点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学会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基本方法。通过提问回答,张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将动作要领总结归纳,再让学生带着动作要领进分组自主练习,熟练掌握体前变向运球的技术动作,并利用脚步垫在拓展练习中能尝试做出变向后接交叉步突破的组合动作。整堂课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以游戏和新颖的器材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课堂探究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成果显著,紧扣新课标理念,将“学、练、赛”合理融入到课的整体设计中。

第二节课是由徐亚男老师执教的《花样跳绳:一带一跳》,徐老师以新课标学、练、赛、评一体化理念为引领,创新采用多感官联动教学策略。通过闭眼跳跃强化本体感觉感知、音乐节奏引导动作协同、彩色发带可视化即时反馈,配合分层递进式任务设计——从双人原地转体到动态跳进跳出组合动作,循序渐进突破节奏同步与间距控制难点,课堂最后通过三人接力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本课创造性融合游戏化积分激励与安全空间管理,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感知、动态平衡等核心素养,更以挑战梯度激发运动潜能,以合作探究培育体育品德,为花样跳绳教学提供了技能习得与品格塑造深度融合的实践范式,彰显了以体育人的课程价值。

三、健康引领:科学筑基,提质增效

高欢老师在《基于健康科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的本质是对全体学生实施的一种教育性生活干预,其任务有三:第一:让运动者安心地运动——把安全防护尽责到位,让风险也成为体验;第二:让运动对运动者有效——把科学传递给运动者,让看不见的被看见;第三:让运动者自觉去运动——把“痛苦”变为快乐,把运动变为生活的常态。体育教育的终点不是赛场,而是每个孩子心中那颗“热爱生命”的种子,在科学与人文的浇灌下,生根发芽,终成参天巨树。

四、智慧分享:创新赋能,破局成长

南京市体育学科带头人何云老师以《实践 创新 赋能·我们的专业成长》为题,深度剖析体育教学创新的四大维度。她指出,教师需打破“形式化跨学科”的局限,挖掘学科间逻辑关联;通过器材重组、玩法革新(如跨栏多功能应用、球类器材跨界使用)激发学生兴趣;倡导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多元练习方法,重构梯度化教学设计;同时构建动态评价体系,突破传统评价的单一性。何老师还呼吁教师善用AI工具、运动手环等技术赋能课堂,并关注短视频等碎片化资源中的教学灵感,以“积微成著”的姿态实现专业成长。

五、总结提升:守正创新,笃行致远

活动尾声,李加喜教研员以“传承与革新”为核心作总结。他直面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强调“教师的经验智慧与创新能力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分析AI生成教案的案例,他辩证指出“技术工具需与教学智慧深度融合”,青年教师既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更需在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探索中积淀经验。最后,他勉励全体教师以“终身学习”为信念,勇担领军使命,为江宁区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本次研修班活动以课堂为基、以问题为引、以创新为魂,通过多元形式为区域体育教师搭建了思想碰撞、经验共享的成长平台。两节公开课聚焦“学练评”一体化设计与趣味化实施,高欢老师的讲座夯实了教学的科学性根基,何云老师的创新理念与李加喜老师的总结展望,则为教师指明了“守正创新、技术赋能”的双向发展路径。活动有效激发了青年教师的专业自觉,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课堂生态、推动区域体育教育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扫描二维码

返回顶上